二十年,把笑容“镌刻”脸上,需要怎样的历练方能成全内心的爽朗豁达?二十年,把脚步“烙印”310个乡间,需要怎样的意志方能铺就这漫漫跋涉?
岁月无声,华发有情。扎根法庭二十载,他用汗水升华自身情怀,用慧心凝华人间真爱,用脚步踏平乡间荆棘,用执着谱写法官忠诚。
人物小档案:
何宏伟,男,1958年4月出生。1992年调入法院工作,先后担任书记员、助审员,现任龙门法庭审判员。担任法官二十年,他先后承办过近3000件案件,年调解结案率始终保持在85以上,所办案件无一错案、无一超审限、无一上诉缠访。
二十年间,他徒步走遍了辖区310个村组。曾获省法院“信访维稳先进个人”,9次获院年度先进个人,3次获市(区)优秀政法干警,2次荣立个人三等功。
恒心 “圈点”廿载“精神晚餐”
34岁那年,何宏伟开始了人生旅途中的唯一一次转型,从教师转变为法庭书记员。
“那时交通、通讯不方便,一开始简直不适应。每天步行下乡搞送达、作调查笔录,起早贪黑,饮食起居莫得规律。最恼火的是庭审记录,一些法律术语就像‘听评书’,只有硬记下来,然后找书查询意思。”提及刚到法院时的情形,何宏伟颇具尴尬。
到法庭第五天的一次调解,让当时记录的何宏伟至今记忆犹新。
村民何鹏(化名)的亲戚给何鹏家稻田施肥时,把价值三百余元的肥料错撒在了村民吴飞(化名)的稻田里,何鹏找吴飞交涉,吴飞以“我又没喊他撒到我田里,撒没撒,撒了好多只有天晓得”为由,不予理睬,何鹏遂起诉到法院。
“当时我认为这个案子没法处理,撒了好多肥料弄不清楚,法律也不可能有这么细的规定。”“调查过程中,承办法官向吴飞解释他这属于‘不当得利’,应该返还给何鹏。同时找目击者调查当天何鹏亲戚搬运肥料的次数、口袋颜色等……案子当场就调解了。”
“师傅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!”法律知识匮乏的何宏伟决定“啃书”。
“白天下乡、作庭审笔录、帮助装卷,根本没时间,只好晚上挤时间加班加点自学法律知识。”何宏伟没有想到,他这一“挤”,就是二十年。
采访中,在何宏伟的办公室及家中,笔者看到,一本本扉页发黄、侧面灰暗的法律书籍上,红、蓝、黑色笔迹或圈或点或画,一个个重复的标记“见证”了他二十年“闭门修行”的经历。
自制的间夹在书籍中注明“民诉法修改精华版”、“调解经典案例”、“民间借贷判例”等“书签”,“彰显”了他二十年挑灯苦读的“恒心”。
十三个读书笔记本,密密麻麻地记载着他摘抄的常用法律条文、新的司法解释、阅读心得等,力透纸背的详尽记录足见其深厚“内力”。
“我只有高中文化,法律底子薄。学习,可以让自己更加充实,办案时自己也少受‘折磨’!”对自己“享受”了二十年的“精神晚餐”,何宏伟这样解释。
耐心 “盘点”万人“心灵鸡汤”
再先进的机器,不间断地劳作,也必须要“保养”。扎根基层法庭20年,办理近3000件案件,面对上万名当事人,时时刻刻让笑容、热情“显山露水”,这千篇一律式的重复,是否发自内心的真诚?
“每个案子案情不一样,当事人不一样,诉求不一样,但他们要求的结果都一样—公正和公平!所以,我觉得每个案子面对的都是全新的人和事。热情、真诚、尊重,是必须的,不需要刻意做作,只有用心,才能了解当事人心理,最终化解矛盾。”面对笔者的“刁难”,何宏伟的回答平淡自然。
“年调解率保持在85%以上,所结案件20年无上诉,你有什么‘秘密武器’呢?”
“‘秘密武器’莫得!”何宏伟笑着回答。“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我就容易找到调解的‘命门’;再分析双方各自心理,说几句听起来‘巴适’的语言,这可能是我调解成功率高的主要原因。”他接着补充。
足迹踏遍辖区310个村组、社区、单位,长期深入一线办案,何宏伟用自己的热情与真诚“集聚”了广泛的“人脉”。
德高望重的农村群众、村组和社区干部、单位职工,何宏伟可以“随口拈来”,细心的他还专门制作了“调解联络表”,一旦调解需要,他就“浏览”表中的“数据库”,与“外援”联系,“借力打力”。
2012年7月,在龙门镇装修房屋后,西充人贾华(化名)将余下的装修材料码放在入赘龙门的安徽籍青年高波(化名)的窗台下,影响高波通行。
期间,高波找贾华协商,不料贾华口带“零碎”(指话语中带有骂人的意思)。双方为此发生抓扯,高波无意中一摔,贾华头部着地造成轻微脑震荡,同时手部软组织受伤。
立案后,何宏伟先后7次到贾华家,从法理、情理、邻里关系等多角度进行调解,但其只认死理,绝不松口。
调解中,何宏伟得知贾华没文化、智力有一定障碍,遂通过居委会干部找到贾华的父母、兄妹,对其言明贾华部分诉求的不合理性,请其对贾华进行开导,贾华慢慢有所松动。
同时,何宏伟多次到高波家劝说,但性格偏激的高波扬言“我已经被拘留过,绝对不给钱!”
考虑到高波是外地人,何宏伟开始与其妻子的亲友“连线”。
在亲友的劝说下,何宏伟趁热打铁。
“你一直僵起,莫得中间人来‘解扣扣’,对方始终要扭你闹,你上班也要受影响。长期下去,不仅你们这一代人受影响,甚至下一代也要受影响。”“作为男同志,你大量一点,多给对方一点,花点钱买点教训、图个平安……”
几次入脑入心、熨熨贴贴的“谈话”,高波终于答应“考虑”。
随后,调解现场,在双方家人及亲友开导下,高波当场履行了调解协议。
“他在龙门法庭呆的时间长,办事热情、公道,当地人都很认可他,再加上他非常有耐心,不怕吃苦,善于抓住当事双方心理,所以调解率一直居高不下。”龙门法庭庭长陈乐说。
良心 “校点”自身“人生轨迹”
妻子下岗无工作,微薄的工资收入不仅仅要支撑家庭生活,更要负担女儿的教育费用。
法庭分配的40平米老旧的起居室,是何宏伟多年来唯一的住所。
“房子简陋无所谓,只要家庭和睦就好!”多年来,善解人意的妻子默默地支持着何宏伟的工作。
命运多舛。2011年8月,在单位的一次例行体检中,何宏伟被查出“肺部肿瘤”。
穿刺、手术、服药、输液,被“蒙在鼓里”的何宏伟隐隐约约预感到自己“病得不轻”。
他在病床上受着病魔的侵蚀,思想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。
住院第四十天,实在忍不住的他终于给副院长何斌打电话。“我手里的几件案子要超期了,以前我做了一些思想工作,应该都可以调解结案,我先回来把案结了再到医院治疗!”
“你不要命了!案子找另外的人处理,你必须马上回到医院。”何宏伟“唐突”地出现在办公室时,何斌“大声呵斥”。转过身去,何斌眼里满是泪水。
唯唯诺诺之后,何宏伟担心办案被同事发现,分别电话召集几个案件的当事人进行调解,直到手头案件全部办结归档之后,才回到医院继续治疗。
“睡不着哇!同事们手里案子也多,不能甩给他们了事。当事人那里也莫法再拖,拖长了怕节外生枝。案子结了,我躺着也踏实,对治疗也更有好处。”
群众的赞誉、组织的肯定,光环的背后却是“苦行僧”般的砥砺和磨炼。
“说实话,虽然老婆不说,但我也晓得她抱怨过,哪个不想过好日子?”“这些年,也有不少的当事人、甚至律师找我‘勾兑’,但我有我自己做人的‘底线’,要对得起自己的‘良心’!”“只要案子搁平,只要瞌睡睡得稳当,我的良心就不会受到自己谴责。”何宏伟的话语朴实而又真挚。
凭着这颗“良心”,多年来,带病的何宏伟管了几十起“闲事”。
村民龙辉(化名)欲拆除旧房修建新房,将工程承包给“包工头”罗程(化名)。拆房过程中,罗程雇佣的民工陈俊(化名)摔伤,腰椎受损,腿部骨折。伤愈出院后,陈俊将龙会和罗程告上法庭。
承办法官想尽办法调解,龙辉和罗程均不愿承担任何责任。
听到双方剑拔弩张的争辩,刚出院的何宏伟到审判庭外“扫描”了一圈,发现罗程和自己是“老朋友”,龙辉是自己一个朋友的哥哥。
次日,周六。何宏伟将龙辉的弟弟和罗程约到龙门码头喝“坝坝茶”,在祥和的气氛中,何宏伟向双方讲明了法律的相关规定及陈俊的家庭情况,对何宏伟“非常敬重”的罗程当即表态同意调解,龙辉的弟弟当即打电话叫来龙辉,双方当场达成赔偿协议。
采访中,和何宏伟走在龙门镇的街道上,不断有居民笑着和何宏伟打招呼。
“何法官总是笑眯眯的!在我们普通老百姓面前莫得一点架子。他经常到我们这里和大家摆龙门阵,宣传法律知识,帮我们出主意解决问题,哪个不尊重他哟!”居民黄福(化名)这样说。
“二十年来,你身边的领导、同事换了一茬又一茬,比你晚到法庭的都升迁或者调走了,你就没有其他想法?”采访结束前,笔者再次“刁难”。
“呆在一个地方,不能说就没有追求。到退休时,莫得哪个在我背后对我指指戳戳,不留下遗憾,这其实也是一种幸福!” |